白景明,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,研究员。
白景明(资料图,非本次会议现场)
财政支出的扩张有两条途径:一条途径是赤字,另外一条途径是政府投资的扩张。我国改革以来,财政支出可以说一直是高强度的扩张。赤字是中国发展是一个特定的战略,改革开放40多年,只有少数年度没有赤字。1979年就有170多亿的赤字,占GDP的比重超过3%。政府投资的扩张,不计入赤字,但一直在使用。1998年增发1000亿长期国债,1999年又增发1200亿长期国债,用于经济建设。在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,国家又发了特别国债,当时发的特别国债实际上有两个,一个是面向商业银行定向发放的,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是当时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措施;另一个是西部建设特别国债500亿,专门用于西部建设,服务西部开发的战略。这些年赤字的规模不断放大,2009年开始实行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,2009年达到9500亿,相比2008年1800亿的赤字增加了好几倍,今年已经达到37600亿,可见赤字强度之大。
我国赤字的形成分两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可以说是纯粹经济刺激经济增长型的赤字,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,赤字的成因可能不是刺激经济增长,换言之经济增长不是靠赤字。八十年代赤字是中央赤字大,地方赤字少,很多年份地方没有赤字。主要是两方面原因。一方面当时财政支出扩张要用钱,由于八十年代中国改革主要是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,计划经济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,加大市场调节成本以及放开价格,因此为了推动改革,为市场经济创造条件,国有企业开始走向市场,价格补贴支出比重逐步上升;不仅如此,从收入角度而言,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激增,价格补贴支出扩张,导致支出扩张,同时企业亏损补贴国有企业也导致实际收入减少。这时赤字不断增加,达到了几百亿的水平;另一方面是体制包干制导致的。
十八大以后,赤字的形成有逆周期调节的因素,但是更主要的因素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,处理好发展的不平衡、不充分问题,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。社会保障支出,医疗卫生支出,教育支出、农林水支出、节能环保支出逐年攀升。当前的扶贫、蓝天保卫战、保基本民生三大攻坚战需要较大财政支出,同时,在经济下行背景下,推行减税降费,以减轻企业负担保市场主体。总之,中国的财政赤字是一种因为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导致的赤字,将长期存在。
【整理】项君怡 【审核】刘金科